•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送智下乡 振兴乡村

  • 机构名称:北京中弘联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聚焦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部分地区对乡村文化振兴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发展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即是实现了乡村振兴。然而,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富钱包”还要“富头脑”。

我基金会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科普工作,与中科院各研究所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本项目中基金会将继续充分利用中科院专家及科研成果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本项目将与北京市郊区的部分行政村开展进行合作,邀请中科院专家开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并进行先进人工智能科技产品体验活动,让村民近距离了解和接触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供村民体验先进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文化下乡,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底气。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1-2年

已实施周期:未开展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1000人

项目受益对象

北京乡村村民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10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

项目合作单位

项目需求

据调查显示,202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3.75%和6.45%,城乡差距达7.3%,与2015年7.29%的差距水平基本持平。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中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但是,目前农民科学素养提升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为主,国产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鲜有涉及,因此需要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提供该方面的专业服务和支持。

项目目标

本项目总目标:以强化科普工作为统领,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传播生态,树立村民崇尚科学的意识,传递红色科学家精神,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分目标:在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的共10个行政村试点,各开展一次科技自主创新主题讲座和一次沉浸式科技产品体验活动。每场体验活动至少提供5款科技产品供村民体验,受益人数预计达1000人次。以上述三个地区为试点,经过一年的经验摸索,再面向北京市其他郊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推广。本项目试点计划实施1年,计划筹款10万元。

项目的社会效益目标在于实现科普工作的社会公益性。以提高村民科技素质,增强对现代的国产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认识,把科技自立自强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为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奠定思想基础。经济效益目标在于合理使用好有限的经费,在举办科普活动的同时加强宣传,与基层单位和组织的建立联系。

项目成效

1、科普讲座内容将与国家安全相结合,让村民了解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活动为根,体验为魄,将“公众参观”变为“现场参与”,科技产品体验活动将激发村民的科技创新兴趣。

3、通过活动与基层单位建立良好的深层次合作关系,以便为后期开展更多的科普活动合作奠定基础。

项目管理

项目执行团队将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有序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扫描成pdf电子版,与纸质版资料及时归档,实行专人管理,妥善保管;汇总产生的视频、照片、讲座PPT等资料。定期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结束后对项目执行工作进行总结。

项目款项由我方进行定向筹款。建立项目台账,项目资产实行专项管理,按项目明细,单独核算,转款专用。

人力方面,在基金会现有的工作人员基础上,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同时,制定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健全培训上岗机制,保证上岗人员的专业性。

讲座内容将由中科院多位知名专家严格把控,并由专家作为主讲人带领村民一同走进科普讲堂。

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以“先试点,后全面”的工作思路开展项目实施,项目试点在2022年9月-2023年9月执行,后期以“项目式带动”方式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项目试点阶段实施计划:

(1)与大兴区、房山区、怀柔区行政村进行对接,就项目具体实施开展讨论;

(2)联系专家,制定国产科技创新讲座内容和体验产品,确定方案;

(3)采购体验产品,制作活动海报;

(4)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和科技产品体验活动。

项目复制与拓展阶段计划:

(1)以全市、全国的行政村为持续服务对象;

(2)丰富人工智能体验产品和讲座内容,精选国内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不断优化讲座形式;

(3)基于试点的成功经验,将项目在全市及全国进行复制、推广和优化。

项目宣传计划:

项目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等官方媒体渠道宣传报道,引导社会给予关注。

风险管理:

本项目执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是由于疫情及北京当地防控政策的影响,可能导致活动无法在线下完成。项目执行团队将提前做好预案,如果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活动无法在线下开展,将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线上讲座。考虑到体验科技产品的沉浸感,体验活动将尽量适时安排为线下。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项目执行团队为北京中弘联公益基金会。项目执行团队成员共有5人,项目执行负责人为于静,工作人员王琛、徐彤、孔捷、叶晶。

于静,北京中弘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长年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坚持以项目为载以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发挥公益慈善精神。于静带领基金会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各类慈善帮扶活动,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补充作用。在该项目中负责整体统筹与协调。

王琛,公益行业兼职从业3年。3年的公益实践中,累计执行公益项目5个,在项目执行管理、志愿者招募、深度反馈等方面经验丰富。还经常作为志愿者为中小学生进行公益科普讲座。在本项目中负责志愿者招募和行政村沟通。

徐彤,2015年加入志愿者服务工作,志愿北京平台科普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平台科普志愿者,长期参与“蓝立方”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公益志愿服务经验。累计参加10次专业培训。在本项目负责组织专家会,征询专家对科普讲座内容的建议

孔捷,曾就职于化学工业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0余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北京市科协科普志愿总队志愿者。近年致力于青少年公益活动,常年为学生们进行科普公益活动。在本项目中负责现场活动的执行。

叶晶,拥有6年公益服务经验。执行管理孙维炎助困基金、芜湖中学助学项目等10余个公益慈善活动项目,项目实施成效突出,得到各合作单位一致好评,积累了项目设计、资源整合、团队管理等丰富经验。在本项目中负责资产管理。

项目年度预算

调研费 0.6万元 包括工作人员调研时产生的所有费用

专家咨询费 0.9万元 用于支付专家审核讲座内容的咨询费

专家劳务费 0.2万元/人天*1人*10天=2万元 用于支付讲座专家的劳务费

交通费 80元/人天*3人*20天=0.48万元 用于项目实施人员到郊区的交通补贴

志愿者补贴 80元/人天*3人*20天=0.48万元 用于支付志愿者服务补贴

产品采购费 2万元 用于采购人工智能体验产品

产品运输费 0.54万元 用于体验产品的运输

印刷宣传费 2万 包括印刷横幅、宣传海报、媒体宣传等

管理费 1万元 用于项目办公费、通讯费等

合计 10万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