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旧物新生——乡村生活零废弃平台搭建项目

  • 机构名称:北京市丰台区瑞丰社会服务中心
  • 项目类型:聚焦乡村振兴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碳中和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垃圾减量,《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在基层治理层面,村民产生着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打造旧物新生市集平台,以村民熟识和喜爱的方式,定期举办的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倡导用交换代替购买,负责为家中闲置物品找到主人,为旧物赋予新生。引入零废弃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村,孵化培育环保类组织,减少农村垃圾存量,倡导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鼓励村民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线下交流联结,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1-2年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100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500

项目受益对象

农村,零废弃社群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5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18.9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昌平区兴寿镇下苑村

项目合作单位

零废弃联盟;下苑村委会

项目需求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垃圾在作为商品的一部分进行生产时会消耗能源与资源,在对其进行处理过程中,也要驱动能源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在焚烧时,垃圾中的有机物也都将转化为二氧化碳。而零废弃的生活方式,是进一步的垃圾减量,重新定义“垃圾”的概念,挖掘垃圾的价值,变废为宝,循环使用,持续发展。旧物新生市集,通过以物换物的形式在农村定期开展旧物新生活动,回收交换织物、厨余废油、农作物、肥料、玩具、二手袋子等物品,促进垃圾减量,绿色生活。

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打造旧物新生市集平台,定期举办的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倡导用交换代替购买,负责为家中闲置物品找到主人,为旧物赋予新生。引入零废弃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村,孵化培育环保类组织,减少农村垃圾存量,倡导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鼓励村民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线下交流联结,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

分目标:

1、计划开展零废弃环保市集10次;

2、计划孵化培育1只环保类的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3、减少社区垃圾存量,引导垃圾分类;

4、倡导可持续生活理念,引导村民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5、计划项目服务人数500人次。

项目成效

通过搭建乡村生活零废弃平台,建设美丽绿色乡村,减少碳排放,促进垃圾减量,提倡绿色生活。同时服务对象可获得:

1、实用物品,通过物物交换收获对自身有用的物品;2、环保技巧,通过工作坊等形式学习闲置毛线钩织、废油做皂、堆肥技巧、阳台种植、土壤培育、再生纸、植物染等;3、乡村振兴参与,通过参与活动加入到农村的治理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善农村,收获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4、组织加入,加入农村内的环保组织,共同开展环保行动,认识其他村民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形成社会资本;5、环保理念,学以致用环保技巧的同时结合家庭、土地情况自主创新环保技巧,从而践行环保理念,绿色生活。

项目管理

形成“社工+志愿者+环保组织者”的管理模式搭建零废弃环保平台,由社会工作者领头,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负责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带领并培育志愿者及在地化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协助项目的运行;并与环保组织者合作,环保组织者负责统筹环保专家、环保摊主、环保老师等,社工与组织者进行合作与协商共同开展项目。

每次活动举办志愿者人数为10人左右。志愿者在培训方面,一是高校志愿者、志愿北京志愿者,主要为市集举办方式、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环保理念与技巧等方面培训;二是在地环保类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主要为环保专业技巧、梳理使命愿景与组织架构、创新服务模式、宣传推广技巧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一方面为高校志愿者、志愿北京志愿者,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及在志愿北京平台发布招募项目,为志愿者进行注册登记并记录志愿服务时长;一方面为在地环保类农村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志愿积分的形式,以志愿服务作为积分兑换福利。

宣传推广,1、农村宣传,在村内宣传活动内容与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情况,号召村民参与活动,加入环保类组织,践行环保理念;2、平台宣传,通过公众号、微信推送等方式,在线上对活动内容与环保理念进行推广。

项目实施计划

思维创新:

环保零废弃理念,通过开展乡村旧物新生活动引导村民把生活中的“垃圾”转换视角,重新定义和挖掘“垃圾”的价值,减少农村垃圾存量,倡导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鼓励村民采取积极的行动,通过线下面对面交流进行连结,选择对环境更友善的生活方式。

方式创新:

结合传统习俗与环保理念,以更“接地气”符合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旧物新生市集活动,在引领环保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服务创新:

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作为支撑,开展社区工作、社区营造、组织培育、骨干挖掘、资源连接等方式,整合培育环保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可持续性:

一方面与当地农村和农村环保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定期开展市集提升当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加强双方的合作;另一方面不断开展环保市集形成环保市集文化,扩大影响力,打造成品牌项目,吸引更多人持续参与。

疫情防控:

1.在项目开展前,根据防疫要求,做好相关防疫措施与防疫物资准备工作。例如:健康码、行程码查验;活动全程佩戴口罩;场地消杀工作。

2.在项目开展中,避免人群过密接触,减少人员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3.在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物品的消杀工作。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王科: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整体设计与实施

郑梓赓:项目成员,主要负责项目联络对接

胡克:项目成员,主要负责环保市集开展

鞠鹏浩:项目成员,主要负责培育环保组织,招募志愿者

塞子:环保专家,主要负责环保领域方面的资源支持与智力支持

项目年度预算

项目预算为18.9万元,具体预算明细已上传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