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聚焦乡村振兴
  • 开展社会救助
  • 促进共同富裕
  • 助力基层慈善建设
  • 科技助推慈善
  • 围绕国家战略和政府民生重大项目
  • 其它

星空疗愈计划

  • 机构名称:北京齐化社区公益基金会
  • 项目类型:开展社会救助

认知症是一种记忆力、思维、行为和日常活动能力退化的综合征,是全世界老年人残障和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认知症,可能导致60-70%的病例。虽然认知症主要影响老年人,但它不是衰老的正常组成部分。认知症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和经济状况产生影响,而且对他们的照顾者、家庭成员及整个社会也都有影响。

星空疗愈计划旨在从人文与包容的视角出发,以非药物干预中的舞动、音乐疗愈为主,通过团体工作坊、社区活动和线上课程等形式,改善认知症老人的自我认同感,减缓认知症的恶化,改善家庭照护者的身心压力以及家庭照护关系,在音乐与舞蹈的律动中,提升长者的生命体验与质量。

项目实施周期

计划实施周期:1-2年

已实施周期:1-2年

项目受益人数

目前已覆盖受益人数:线下168 人,线上200w+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再次覆盖项目受益人数:2000人

项目受益对象

认知症家庭

项目资金规模(年度)

已开展的项目规模(万元): 30万元

本次公益创投计划开展项目规模(万元):50万元

项目主要实施地域

北京及线上

项目合作单位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舞蹈科学

项目需求

我国60岁以上认知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500万。中国普遍家庭对认知症的预防和照护的认知相对匮乏,认知症伴随着恐惧、耻感和歧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认知症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和非药物的方式缓解症状。运动、舞蹈、音乐等疗法已经被证明是对认知症有效干预方法。目前社会的专业照护资源匮乏,认知症以家庭照护为主,照护者面临着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和身心负荷。

星空疗愈计划通过与正面公众人物、公共文化艺术机构、公益机构和公益媒体平台的联动、合作,对认识症及其中国现状进行公共认知的普及、关爱的倡导。鼓励认知症照护者参与,以包容视角设计活动,照护者在陪伴认识症长者参与过程中,改善照护关系,获得社群支持,自身也获得身心疗愈。

项目目标

总目标:如何与认知症更好地共存,如何有效地提升对认知症的认知并进行预防,需要政策法规、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公益组织等诸多支持体系,作为具有倡导力和疗愈力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将以公益的方式改善中国认知症家庭的身心处境、照护关系和生命质量。

阶段目标:

1、艺术疗法技术的完善、迭代。艺术疗法中包含了舞蹈、音乐以及绘画等方式,这都是被证明的对认知症群体有益的方式。项目将引进全球认知症非药物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方法,持续进行疗愈工作坊/活动/课程的本土化和体系化。

2、针对社工、艺术工作者、家庭照护者的培训。公开招募有一定基础经验、志愿提供工作坊带领服务的舞者,社区及养老机构一线工作的社工,以及部分有意愿的家庭照护者,由专业导师进行系统培训。本年度预计培训50名预备导师,每位受训者接受至少接受60小时的受训时长。

3、落地北京各大社区。在北京联合街道及各社区活动中心进行认知症的调研、工作坊/课程的推广,活动的组织和招募。

4、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合作的在地专业照护机构(以认知症照护为佳),机构需具备社区服务与为老服务经验,为认知症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线上/线下课程。

项目成效

1、整理并且输出一套可以更广泛应用的认知症本土艺术疗法。在国际艺术疗法的基础上与本土传统文化艺术深度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提炼艺术元素,在技术的设计中结合民族舞、戏曲舞蹈、中医拍打功以及经典的民歌、红歌进行内容打造。

2、本年度预计培训50名预备导师,每位受训者接受至少接受60小时的受训时长。培训内容包括了认知症照护培训、动作培训、评测培训及带领实习等。

3、本周期项目目标覆盖1000户家庭,使2000人受益,线上部分将覆盖更大量的人群。同时结合99公益日及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进行倡导,以“让爱不遗忘”为主题,联动公众人物、专业照护机构、社区、受益人等共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线上公益传播,预计覆盖500w+的受众人数。

项目管理

1、熟悉认知症及其非药物干预领域的发展、政策和法规,在公共倡导、领域推动上积极与国际机构、媒体机构、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建立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2、有效引导和增加公众知名人物对认知症领域的关注、倡导、公益服务,在腾讯公益、新浪公益、字节跳动公益等多个公募平台上推广该项目;

3、对于项目的成本管理严格按照公益标准进行,对于项目的品质监控严格按照非药物干预的相关标准执行,成本、采购与品质将由项目专员执行,由发起团队负责,由顾问给予建议;

4、成立项目专委小组,整合社会资源,监督执行透明,发展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及时把控

项目实施计划

1、跨领域专家进行内容整合迭代。 

计划邀请1名医学界专家,提供非药物干预研究的理论支持; 1名北京舞蹈学院专家,优化动作; 2名艺术疗愈专业疗愈师,整合体系;1名认知症照护服务资深护工,提供实际服务数据,共同将服务往更贴合本土实际情况、更具本土应用性的方向推进。

2、培养可持续的导师团队,深入一线工作前沿。

全年分三个批次开展培训,线上+线下面授。每一批次为30课时,四周完成,共计约60小时的受训时长。培训对象主要为社区及养老机构一线工作的社工、艺术工作者。

3、工作坊跨地域覆盖。

按每次线下工作坊接纳15户家庭、每户家庭由1名患者与1名照护者组成的容量计算,希望覆盖1000户家庭,项目将在1年的时间内,在北京范围进行至少67次在地工作坊。其中线下工作坊主要以北京各社区为主,线上工作坊可以覆盖外地乃至边远地区。每次工作坊鼓励志愿者以照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与宣传。

4、线上课程保证质量。

由于疫情影响,未来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恐有不确定性,因此项目执行团队准备了线上版的工作坊,以进行疫情期间的应对。

5、项目主导团队全程督导。

项目主导团队有专家和主要执行人员组成,对培训、工作坊落地进行全程督导和阶段性的总结与提升会议。

项目执行团队介绍

宋波 (秘书长):负责人员调配和总体把控

刘睿江(项目经理):项目统筹管理

黄冰清(项目专员): 项目执行

顾春玲(项目顾问):专业指导

葛慧超(艺术总监):表演艺术制作人与策划

杨莹(项目导师):培训导师

项目年度预算

见附件